中国酿酒网

华树人 - 华茅创始人之重孙

华树人是华问渠(国酒茅台三尊创始人雕像之一)之子,其祖父于同治元年(1862年)在茅台创办“成裕烧房”后改名为“成义烧房”,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,然1944年,成义烧房不幸发生火灾,酒坊大半建筑被烧毁,但华问渠迅速筹款恢复,并借此机会扩大生产,酒的产量达到年产两万两千多斤。后在1951年由政府作价收买“成义”酒厂,与“荣和”、“恒兴”两家一起合并,改名为贵州国营茅台酒厂。

华家族谱:

  

茅台鼻祖华联辉(1833-1885)——民族实业家华之鸿(1871-1934)——文化复兴者华问渠(1894—1979)——文化传承者华树人,(1917年—2008)


文化历史


华联辉(1833-1885),字柽坞,贵州遵义县团溪人。其家经营盐号。清同治元年(公元1862年)迁贵阳,继续经营盐号,十余年,积资白银数万两。先为副贡,清光绪元年(公元1875年)举人。他在四川执掌盐政数年,功绩卓著,名动遐迩,被誉为经济大家,朝廷破格授以知府留川补用,但他辞谢不就。 至孝华联辉为一尝母亲夙愿,耗资重建战后荒废的茅台酒场,三顾茅庐聘请老酒师依古法酿制,经过多次反复试验,终于酿出了当年母亲年轻时喝过的茅台酒,自此,中断多年的茅酒生产又恢复了。而后几年,华酒只供家庭饮用和馈赠、款待亲友,但酒美之声传遍各地,众人邀酒供不应求,华联辉立即决定将厂房扩建,对外营业,并将酒房定为“成裕烧房”,就名定为“回沙茅酒”、后来至明末清初,“华酒茅台”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一掷而就,“酒香四溢”勇夺金牌。令华联辉和华老太太想不到的是,由于华联辉的一片孝心,却创造了一个举世闻名的茅台酒品牌,随着茅台酒在世界上倍受青睐,也使华联辉的孝心理念变得无穷大,无穷远。


华之鸿(1871-1934),字延厘(延仪),贵州省杰出的实业家。1871年生于贵阳,1896年由副贡生选授仁怀厅儒学训导。1902年弃官回到贵阳。从1905年到1907年,他与唐尔镛、任可澄创办了规模、设备在清末领袖全黔的贵州通省中学堂;受命与唐等筹款开办了优级师范选科、宪群法政学堂;合资、独资创办了团溪两等小学堂及息烽寨底文昌阁小学等校。1917年以后,退出政界,专门经营商业。早在1909年他秉承父志毅然投资白银20万两,由日本购进机器设备,于1911年正式创办文通书局于贵阳。它是当时贵州最早使用先进印刷机器的工厂。同时,他还着力投资扩大其家设于茅台的成义酒厂的生产能力(最高年产达3万斤以上)。1915年茅台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获奖,成为世界三大名酒之一。


华问渠(1894—1979),字永源,光绪二十年生于贵阳,原籍江西临川,始祖迁祖于清康熙年间来黔经商定居遵义团溪,祖父联辉先经商,后读书应试为咸丰乙亥(1875年)科举人,因避咸同之乱,迁居贵阳,经营盐业,丁宝桢总督四川,乡人唐炯推荐,被丁聘为盐法道总办,同治元年(1862年)在茅台创办“成裕烧房”烤酒。联辉子华之鸿(字延厘),继承父业,接管“成裕烧房”后改名“成义烧房”。“成义烧房”生产的茅酒声誉虽隆,但由于本身设备和客观条件的限制,不能得到充分发展,年产量不过九千斤,而社会需要却逐年增加。周西成作贵州省长时,茅酒成为他外交的手段,每年要上千瓶的茅酒作为礼品送南京政府及川、桂、粤等省要人。1944年,成义酒房不幸发生火灾,酒坊被焚,地面建筑大半被烧毁。他在重庆得到经理薛相臣的报告,立即电示:“迅速筹款恢复,并借此机会,扩大生产设备,以年产十万斤为指标”。因此,成义茅酒厂在恢复扩建时期,进行了大规模的重建扩大工作,厂房增加,酒窖由原来的12个,增加到18个,酒的产量达到年产四万二千多斤,是建厂数十年来的最高记录。1951年由政府作价收购“成义”酒厂,与“荣和”、“恒兴”两家一起合并,改为贵州国营茅台酒厂。由于华问渠对茅台有着特殊的贡献,所以茅台至今树立着华问渠的雕像,代代激励着万千酿酒人。

华树人(1917-2008)作为华家茅酒的第四代传人,秉承这华家理念孝字为先,努力拼搏,曾在贵阳市担任第五、六、七、届政协委员。在岗期间尽忠职守,并与1979年,将记录了华家几代人精心整理的酿酒秘方传于其子华效先,重新开酿华家茅酒。
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