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酿酒网

王茅创始人之孙王秉禛

人物简介

王秉禛是王茅创始人王秉乾(国酒茅台三尊创始人雕像之一)之孙,其祖父王秉乾在民国初年将“荣太和烧房”改名为“荣和烧房”,并在1915年于旧金山获得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。荣和烧房与威士忌、白兰地统称为世界“三大蒸馏名酒之一”后又经数代人不懈努力,精益求精,于1952年10月4日,“荣和烧房”被征收并入贵州茅台酒厂,成为组建贵州茅台酒厂的三大烧坊(荣和、成义、恒兴)之一。

王秉禛,贵州仁怀市人,1899年农历七月初一在其故居三官楼出生,清光绪五年(1879年),王秉禛祖父在仁怀县茅台村与孙权太和“王天和”盐号老板王立夫合股开设“荣太和烧房”。民国初年,孙全太为回收投资退股,“荣太和烧房”也就由此更名为”荣和烧房”。烧房所酿茅台酒也被人们称之为“王茅”酒。

王茅历史

“王茅”酒在民国4年(1915年)被贵州省以“茅台造酒公司”的名义,选送他们的“荣和烧房”的茅台样酒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办的“巴拿马万国博览会”展评,一举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牌及奖状,从此在国内外都打下了广泛的知名度。

好景不长,在1944年,王泽生染鸦片成瘾,酒厂事务无人打理,生意呈衰退之势。为了改变此状,王家后人只能尽其所能筹措资金(曾在周梦处借有100块大洋)重建厂房,购置酿酒设备,招收生产工人,经不懈努力,厂房很快恢复了正常生产活动。

为了打响自家“王茅”酒的知名度,1946年于贵阳市仁怀同乡会所办、文通书局印刷的刊物《仁声月刊》上每期刊登广告,宣传自家王茅酒,将王茅酒分销点拓至重庆、遵义,并在重庆报纸上刊登广告。由于王运端的精心经营,民国三十年代,继续扩大了生产规模,聘用陈厚德为经理,酒师王华清,窖坑由2个增加到4个,酒的产量也由1000公斤~1500公斤增加到3500公斤~4000公斤,后来又增加2个大窖,生产茅台酒能力一度达12000多公斤,产量逐步上升。其所产酒主要销售重庆、遵义等地,扩展和提升了茅台酒声誉,“荣和”字号成为仁怀籍人成功独办的知名企业之一。

最终,1951年11月,“荣和烧房”的土地、窖坑、马匹及一切设备进行逐一造册登记,然后划归贵州省专卖公司茅台酒厂所有,并塑“王茅”酒雕像于今茅台国酒文化城。1952年10月4日,“荣和烧房”被征收并入贵州茅台酒厂,成为组建贵州茅台酒厂的三大烧坊之一。





相关推荐

评论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
  • 网址